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规文件 > 政府规章

阳泉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阳泉市政府 www.yq.gov.cn 2016-03-28 17:35

 

“十二五”期间,我国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为加快我市赶超跨越发展的步伐,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第一阶梯,实现“千亿百万新阳泉”、“华北区域中心城市” 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事求是,奋力开拓,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为此,特制定阳泉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形势与现状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坚持改革、发展、创新、进步,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逐渐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后,我市在全省11个地市中率先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全市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全面启动。五年来,全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决议》、《关于推进全市自主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阳泉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阳泉市对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科技政绩考核的办法》等科技政策措施。2007年,我市又抓住时机,大胆开创了全省由地市与科技资源非常丰富的北京全方位跨地区的区域科技合作先例,与北京科委、省科技厅三方联合签署了《京晋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出台了《阳泉市建设省级科技示范区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省级科技示范区的配套政策》、《关于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及落实京晋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科技发展也被推向全新的高度。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目前阳煤技术中心已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科研机构和7家民办科技非企业研发机构活跃在我市的科技战线上。36家企业和70多项产品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认定,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达 30多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一大批高新技术工业技改和创新项目得到较好实施,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民营科技取得长足进步,4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年技工贸收入21亿元,逐步成为推进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共普及转化新技术成果120余项,引进和推广农林牧渔业新品种200多个,主导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20多处,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成立20多个农业产业协会,带动10多万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为探索新时期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村官“一肩挑”工作,全市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支持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村官的科技创业项目15项,开辟了一条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创新的崭新道路。

  产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阳泉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对耐火窑炉环保节能技术的推广、耐火行业低品位矿及废渣的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机电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示范技术推广、煤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农产品开发及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专项、矿山机械装备制造技术提升工程、微生物有机复合肥专项等重大专项的连续跟踪支持,使得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取得突破,装备制造、耐火材、废弃物综合利用制造新型材料、微生物有机复合肥、现代农业等产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38项,其中获市级奖励的232项,省级奖励的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知识产权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连续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06到2010五年间,年申请量分别为75件,149件,255件,308件,402件,实现了一年一个突破,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的佳绩。“十一五”期间累计获国家授权专利575项,其中发明专利241项,2008年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知识产权试点市”的称号,基本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 

  产学研合作得以深入开展。通过京晋科技合作等科技合作平台,我市先后与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省内外28家高校院所建立了运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与200多名行业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实施产学研对接项目31项,耐火材料工艺改造、蓄电池、矿用机械、生物复合肥、矿用电气等新品开发不断取得新突破,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成功引种8大类33个蔬菜新品种和2大类7个玉米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效地缓解了我市科技资源短缺的矛盾,促进了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成效。五年来,我市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培训体系逐步完善,科技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户 “科技四进”等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加强,市科技大厦、市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并发挥示范作用,目前市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已集聚科技企业16家,毕业企业1家,拥有专利技术263件,所属企业实现产值19.5亿元。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和大学生创业扶持平台等科技服务机构作用不断强化,累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担保贷款金额近1亿元,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5项,年开展各类科技培训达2万多人次。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专利试点企业作为科技载体的示范作用逐步显现,科技服务在全市新兴产业崛起中起到了支持和引领作用。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从2004年开始,我市已连续四届重奖科技功臣12名,科技企业家12名,人才的宣传辐射效应焕发出的是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我市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承担国家和省以上科技项目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4237人。争取省、国家项目64项,资金470万元,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达到269项,争取各类资金达到了2444.5万元。广大科技人员发挥优势,研发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了知识与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阳泉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全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要实现率先转型、大步跨越,就要加快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我市的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科技资源奇缺且分布不合理,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外地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企业技术研究机构创新能力弱,承接能力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待强化;三是科技服务体系中推动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四是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意识有待加强。要实现我市未来五年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急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供坚强的科技和人才保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瞻远瞩,以科技来引领经济,推动发展。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形势

  从目前全球科技发展形势来看,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探索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可能催生重大科技创新,以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这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形势下,我国正处于由外源型向内源型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但转变过程缓慢,成效不够理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引领支撑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紧紧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才可能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现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城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多年来,阳泉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推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阳泉市重要的目标任务。要实现“十二五”新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才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才能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才能快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业化共性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为突破口,以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区、区域产业规划区为着力点,立足阳泉,面向市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技术跨越,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能高效引领和示范经济转型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千亿百万新阳泉”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三、指导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技术引领的原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我市重点发展及优势领域,突出资源产业循环化、机械制造高端化、第三产业规模化的发展重点,创新攻关,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跨越发展。健全产学研合作体系,促进各类科技研发中心的优质运行,以技术引领企业发展,以高端产品占领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坚持自主创新,消化吸收的原则。要立足自主创新,明确战略重点,抓住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启动重大科技专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和再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专利发展战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产业,强化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坚持立足市情,效益优先的原则。准确把握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新型能源基地、新型材料及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完善发展思路。强化推进措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建设产业园区,注重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科技投入的效益优化。

  4、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优发展环境,优化运行机制,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创造环境,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带动作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高效、有序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机构、编制、职能明确、设施完备、人员素质高、功能强、布局合理的科技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基础,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坚持不求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建立起引进、培养、使用的良性人才发展机制,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力争在十二五末把阳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科学技术研发应用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示范基地,省级科技示范市,使阳泉成为以知识创新为先导的全省技术跨越的创新源,以高度信息化为特色的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力争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大力推广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高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推动传统产业上档升级;农业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以上,形成一批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0-50个。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着力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科技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园区基地。到2015年,全市建成市级高新技术园区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0个,专家流动工作站5-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农业科技园区基地30个,各类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100个以上;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利申请量每10万人达28件。

  ——科普工作卓有成效。努力推进科技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学校的“四进”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阳泉市科技馆,建设一批科普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3%,全市财政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70%以上。建立起比较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资源组织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人才开发体系、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五、重点任务及主要技术领域

  (一)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阳泉市科技发展战略任务要紧密围绕阳泉转型跨越发展大局,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做出贡献,具体任务概括为“14567”,既 “选准一个突破口,抓好四方面科技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建设五大科技示范基地,实施六大重点科技工程,打造七大科技创新体系”。

  一个突破口: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成为包括服务中心、孵化中心、实验室、标准厂房、专家公寓等设施齐全的科研基地,成为我市集研发、孵化(中试)、推广、产业化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示范平台,成为制造业、新材料以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和扩散地,成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地,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突破口,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与辐射作用,把开发区东区发展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引领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园区要力争引进国家级人才10名左右,创建省级以上科研服务体5-8个,建成阳泉科技人才培育基地,创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1/5强。

  四方面科技财政投入机制改革:科技财政专项投入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行政手段,科技计划要紧密围绕科技规划开展,深化其分配、使用、评价、考核四项机制改革,完善政策并推进科技财政专项投入的高效运转,有力支撑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要按照《国家科技进步法》和《山西省科技进步条例》,根据阳泉十二五科技和产业发展实际,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加快科技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加速形成上来,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分配制度上打破地域、行业、部门、企业体制等均衡分配界限,一切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好快而论,以科技示范成效高低而论,做到谁发展、谁带动、谁有成果谁优先分配的原则;二是使用制度上要放宽科技计划经费的使用范围,研发经费可用于与研发有关的设备条件,人才引进培训,技术中介、交流、转移、服务等科技费用,促进科技发展的宏观管理,科技创新能力,中介服务能力,技术转移能力建设提高也是新形势下科技计划工作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计划经费的一定比例;三是评价制度上要改革创新,变以学术水平为主为学术和重在绩效来评价,科技计划要围绕阳泉科技产业发展多出成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对未列入科技计划,但产生的好成果可予以补助经费支持,计划项目必须接受科技评价,评价记录档案直接影响企业科技项目的申报列项;四是考核制度上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考核奖励种类,且奖惩兑现,科技管理方面把科技投入的使用、科研条件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计划管理作为考核的重点,科技计划把实施程序和成效作为考核重点,督促检查科技工作取得实效。

  五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高档耐火材料科技示范基地,以盂县西小坪耐火,郊区德旭、华岭、圣火炉料、鑫盛源,平定巨鑫等企业为载体,建设国家级耐火材料研究所,研发引进先进烧制窑炉技术,生产特种耐火材料、不定型耐火材料、功能性耐火材料、石油支撑剂等高档耐火材料,输出高附加值产品及技术,建设一个年产10亿元的龙头企业。二是新型粉体、冶金合成材料科技示范基地,以中弛纳米的纳米级铁粉,万德金属的还原铁粉,平定胜源粉末冶金镍合金,盂县京秀磁材、阳煤京宇磁材钕铁硼、铁氧体等为载体,引进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延伸加工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培育两个以上国内外权威知名品牌产品。三是新型能源科技示范基地,以高新技术园区、华通蓝天、盂县梁家寨等为载体,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建设以传统能源的生产、消费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建设有机有序结合的循环发展的能源产业。四是煤化工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盂县牛村煤化工园区、平定龙川工业聚集区等为依托,集中力量发展以化肥、甲醇、乙炔、碳纤维化工等为主的煤化工产业,变卖资源为卖产品,在全国创出由无烟煤基地为煤化工生产基地的品牌,建设两家年产10亿元以上的龙头煤化工企业。五是先进制造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华鑫电器、华越机械、市水泵厂、市阀门厂等为龙头,培育在全国有影响的矿用机械关键设备、新型阀门产品、水泵、铸件等系列产品,充分利用市场和科技资源,培育10个以上国内外权威知名品牌产品。

  六项重点科技工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紧紧抓住国家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的一揽子优惠政策,采用重点扶持、连续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等方式,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全方位、多渠道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国家产业技术导向的项目在我市落地开花,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培育3-5个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新兴产业示范企业。二是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提升工程,以大幅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信息化、传统工业新型化。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广泛运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和现代管理方法,特别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大力开发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建设华北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在煤炭采掘、电力环保、铝业加工、耐火制品开发上,积极运用高新技术、设备工艺改造提升,达到降本增效、增值增量、节能环保的目的;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等领域的应用。三是智能化技术推广工程,根据智能阳泉、数字阳泉总体规划,综合考虑阳泉智能化建设现状和需求,在制造业、建筑建材、消费民生等领域推广普及智能化技术,支持建设数字阳泉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和城市统一信息交换和服务共享平台;建设水、电、气、暖、污水处理、交通、环境、气象等专业传感器物联网,实现城市要素的实时自动采集和监控;建设无线城市、道路实况、煤矿安全生产、数字城市规划、数字城管等重点工程。四是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工程,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按照实施大开放和技术跨越战略的总体要求,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立足现有科技资源,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发展需求为目标,敢破敢立,敢于投入,敢于创新,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的互动合作,整合科技资源,打破旧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合阳泉科技发展,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科研支撑,要规划建设阳泉工业技术研究院,阳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五是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环境,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价值实现机制和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在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基础上,全面提升我市科学研究队伍、科技管理队伍、工程技术人才队伍、科技成果推广与科技创业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制定落实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建设阳泉科技人才培育基地,搭建人才与产业项目结合的舞台,提供并全面开放政府建设的科技合作平台,助推科技人才发力干事,干成事,干大事。六是重点通用技术示范推广工程。围绕产业导向,筛选符合我市实际的,能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通用技术,由政府、市场、企业三方推动,必要时政府可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投入,进行示范推广,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节能技术、信息化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关键设备工艺技术等。

  七大科技体系建设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由相关企业联合出资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或企业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研发部门,增强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提升企业产品价值与品牌影响,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行现代企业运行机制;鼓励开展各类企业认定和产品认证,大力打造知名企业和品牌;鼓励企业建立各种类型的企业研发机构,支撑企业的各项研发工作;引导企业创新用人机制,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和创新人才聚集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科技管理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科技管理制度。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完善网络办公,实现网上项目申报、受理、查询、跟踪、评估等环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指导,建立科技管理和推广网络,建设一支有力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加大科技奖励力度,鼓励全社会积极推进科技进步,鼓励行业、企业大力表彰科技进步先进典型。三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为经济服务或以产业公共技术为目标的公共创新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等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具备条件的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成立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础、专业型分中心为骨干的全市三级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支持科技网络中心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检索查新功能;支持有实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整合行业资源,形成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科技中介机构。四是科技投融资体系。市、县(区)政府每年科技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足额预算到位、拨付到位、使用到位;加强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申报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扶持;引导、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体系,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提高民间资本投资R&D的汇报率;建立科技银行或者银行科技贷款专项,不断完善科技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企业凭借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取得银行授信、中小科技企业互助联保贷款等融资手段;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投资机构,建立风险投资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五是产学研科技合作体系。加强国内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中科院系统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1+N”产学研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长期稳定机制,探索“政—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合作体制,促进合作各方利益共赢;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探索国内国外两地同时建立“功能互补、两边一体”研发机构的合作模式,实现“信息—项目—人才—载体”的良性发展循环。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科技合作,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六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行为;继续对专利申请人和实施人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经费补助;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引导其运用知识产权增强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七是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的一体化机制;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有理想、有素质、有能力、奋发有为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疏通人才交流渠道,选拔任用有志向,有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进入关键岗位、领导岗位,要敢于赋予重任,帮助他们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

  (二)主要技术领域

  1、工业科技

  煤炭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安全、高效、环保的煤炭开采及转化链条,搞好煤炭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向煤电一体化、煤化工方向发展。重点支持煤炭安全、清洁生产加工、综采技术,煤层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燃煤污染控制、烟气脱硫除尘工艺技术,煤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瓦斯安全、高效监测抽放及煤矿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和防尘技术,伴生矿物、矿井水开发利用技术,煤炭气化、煤炭液化技术等。

  电力行业。积极推进新型化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实现电力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脱硫、节水、除污、粉煤灰综合利用并举。积极开发和建设大型坑口电厂,优先选取用煤矸石、中煤为燃料;开发煤层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突出发展循环经济,优先采用废物回用量大、环境污染少、可循环利用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应积极发展空冷机组,减少用水量,逐步向新型能源示范基地发展转变。

  化工行业。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发煤基合成油制备技术、基于焦炉煤气的煤基多联产技术、配煤和无烟煤炼焦技术及煤焦油延伸开发技术等先进煤化工技术,发展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产业化技术以及化工环保产业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耐火材料产业。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加大窑炉环保改造的力度,跟踪国际国内耐火材料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开发和研究利用中低档次原料生产新型高档次耐火材料技术、均质料技术,大力发展特色耐火产品,实现耐火材料产品“高档化、系列化”的转型升级。重点支持对莫来石、尖晶石、铝硅质、低蠕变、红柱石、复合保温专用不定型耐火材料等高档产品的开发。

  装备制造业。要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改变多年来大量煤机从外引进的状况。充分利用传统机械加工等产业优势,引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对原有落后的工艺设施进行淘汰改造,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培育煤炭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及装备、煤矿采掘关键设备制品、污水处理设备、光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新型阀门、水泵、铸件、煤矿安全检测、高压电瓷等新型基础机械、电子、电力设备系列产品。

  冶金工业。要重点发展新型铝合金型材及铝镁合金材料以及其它优良性能的金属材料,使产品向转型、高档、特色方向发展。以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铝合金、铝箔、金属镁、镁合金等系列化深加工产品为主导,推进煤—电—铝产业链“规模化、一体化、高效化”。

  新材料及应用领域。

  建筑材料行业要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粉体材料,鼓励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的加气砖、空心砌块等系列建材产品;应用石膏板、陶瓷纤维等轻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采用PVC型材、LOW-E玻璃等窗体材料及纳米、无机非金属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材系列产品。

  陶瓷材料行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中低档生产线,淘汰落后工艺和小规模生产能力,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实现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生产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电工陶瓷、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为主的系列产品。

  磁性材料行业要加速行业内的规模经济建设,加强技术合作,做出优质的磁性材料。重点发展高档钕铁硼复合材料、钕铁硼深加工及延伸产品、铁氧体等。

  2、农业科技

  种植业。重点推广以玉米秸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改良培肥土壤技术和中低产田改良技术;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增温保墒技术;以旱井、集雨为主的节水技术;以精量播种、免耕栽培、立体种植为主的节本增效技术;以日光节能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以病虫测报、防治为主的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为主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生物抗旱技术;以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为主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以加工、包装为主的名牌产品增值技术。

  畜牧业。重点推广适宜性强、增长增收效果明显的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如发酵床养猪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舍饲牛羊技术、肉牛快速育肥技术、特种养殖技术等。

  林业。重点培育引进和推广适宜阳泉栽植的新品种,支持现有引进的生物质能源树种文冠果的大面积培育,支持在全市开展矸石山区抗旱造林技术、核桃综合丰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核桃优种采穗辅的建立,支持以苗木基地为主发展苗木及花卉业,以翠枫山、狮脑山、药林寺、冠山、诸龙山、藏山为主发展森林旅游业,以大寨核桃露、欢乐喝彩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主发展核桃产业,以市区北山、平定松树山、郊区新城、盂县西山为主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推动阳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步伐。

  小杂粮产业。帮助支持西回小杂粮、三来食品、西烟小杂粮等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

  农机行业。推广农业机械化高新技术,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在积极推进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特色林果经济作物和现代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加快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和培训体系建设步伐,培育农机化人才队伍,提升农机化技术服务和管理能力。

  3、其他领域科技

  水利。推进高新技术和新技术成果在水利上的推广转化工作,推动我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提升水利科技为我市水利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气象。推动建立密度适宜、布局合理、遥测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面观测站网,提高大气探测精度。加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加快遥感信息分析应用系统建设,引导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建立功能全面、设计先进的粮食安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重大疾病,肝炎、艾滋病、人畜共患疾病、寄生虫病等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疾病有效疗法的研究。推动进一步健全防灾防疫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设施。

  环保。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积极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研究解决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高浓度污水治理和大气污染控制、城镇生活污水与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问题,加大对矿区采煤地表沉陷与复垦,矿区污染防治与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价和预警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

  交通管理建设行业。重点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引进新一代交通控制系统、车辆运行态势精确检测系统、都市集成枢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技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使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材料,推广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共振碎石化处理技术,提高城市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机械化水平。

  现代物流。以现阶段阳泉物流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应用背景,以建立和提高物流产业的系统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阳泉公路和高铁优势,加快建设物流服务中心,打造现代物流企业聚集区,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培育1-2家新型物流企业。研究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城乡统筹。加强城市化与城市人口增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化模式及其评价体系、城市群与小城镇发展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关键技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新技术、建筑工业关键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研究以及智能化小区建设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六、保障措施

  在我省谋求及早转型、大步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科技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对于我市这样的内陆欠发达城市,科技实力仍是软肋,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较多。因此,要想将我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真正落实到位,使科技在我市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好支撑和引领作用,就必须从组织、投入、体制机制运行、人才引进上有较大的改观,下大功夫去抓紧抓好科技发展。

  (一)完善组织保障

  1、坚持科技工作的一把手领导制度

  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方针,树立“赢得发展机遇靠科技创新,应对环境挑战靠科技创新,缩小区域差距靠科技创新”的工作理念,建立地区、部门一把手的科技考核制度,不断强化科技意识。强化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组织推动和促进成果转化的职能,提升科技素养,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

  2、贯彻科技发展的政策法律制度

  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好我市的各种政策、措施、实施办法等。继续加大科技执法力度,不断强化全民科技法治意识,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机构与企业、科技人员、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

  3、健全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制度

  重视科技政策与战略决策的专家咨询作用,整合社会各界力量,组织不同层次决策咨询队伍,对重要产业的技术预见、产业技术发展目标和路径、产业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等复杂系统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以实现重大科技战略的超前部署、重大科技项目的超前安排,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4、加强科技奖励的舆论宣传制度

  各种媒体应主动宣传科技政策法规、表彰科技先进典型、普及科技知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视科技、运用科技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落实投入保障

  1、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保障

  完善市本级财政和各县(区)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切实保证财政科技投入明显高于财政收入增幅。要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激励作用,以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投入多元化体系的完善。

  2、科技金融支持创新的渠道保障

  健全企业、科研院所、银行、创投、风投、担保、保险、政府等单位共同参与的科技投融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畅通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渠道,制订并落实有关激发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积极寻求科技金融支持,鼓励科技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推进科技金融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扶持,初步建立起适应阳泉市科技创新要求的科技金融体系,为企业有效开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宗旨的研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

  3、上级科技投入资源的争取保障

  积极整合项目承担单位、科技服务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的力量,提高对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的组织化程度,把我市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优选出来、推荐上去。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管理和验收管理工作,加大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确保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政府科技投入资金效益的稳步提高。

  4、市级科技经费投向的引导保障

  从阳泉市科技发展的需求出发,借鉴先进地区科技计划体系运行的成功经验,以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线,以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重要内容,进一步优化市级科技计划体系,集中集成有限资源,提高政府科技经费的管理效率和对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支撑引导作用。

  (三)机制体制运行保障

  1、资源配置的集成机制

  选择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社会科技发展领域,进一步强化配置区域内外、政府与企业等各种途径科技资源的集成性,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加快突破区域科技进步的重点目标,形成科技资源的共生效应。

  2、政策聚焦的匹配机制

  梳理制约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科技进步、政府效能提升、社会资源集约等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强化有关资金扶持、税费优惠、政府服务、规划制订、环保督察、舆论宣传等调控手段的导向性,修订或出台新政策,使政策形成相互匹配的体系,聚焦实施相关的科技政策,形成科技政策导向的共振效应。

  3、部门协调的联动机制

  针对“十二五”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强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配置、财税政策执行、科技计划引导、招商引资筛选、科技人才引进、科技目标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的针对性,使各项工作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形成科技工作开展的联动效应。

  (四)人才引进保障

坚持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的人才激励政策,制定各种鼓励措施,抓好科技进步奖、科技重奖等科技奖励工作,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人才渠道,做到任人为贤,唯才是举;要制定和实施人才创业和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发展计划,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人才团队发展计划以及“科技人才基地”发展计划,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形成科技人才的聚集效应。探索采用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合理流动、激励竞争的有效机制。